12位曲陽石匠包攬關(guān)鍵雕刻工作
1952年10月,中央美院來了一批特殊的學生。他們是即將承擔紀念碑浮雕雕刻工作、被選入中央美院雕塑系進修的12名曲陽石匠。
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者之一的彥涵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,1952年至1955年,從曲陽、武強、青島、蘇州等地招集252名石匠進京,分10個組,武強、青島、蘇州的石匠負責裝飾花紋等,而最為關(guān)鍵的浮雕雕刻工作則由曲陽石匠負責。
韓振書用了十幾年時間,終于查清了這12位曲陽石匠的名字,他們是:冉景文、劉潤芳、劉秉杰、曹學靜、王二生、高生元、劉志杰、劉蘭星、王勝杰、楊志卿、楊志全、劉志清。
在曲陽,至今承襲祖業(yè)的楊志卿之孫楊二川告訴記者,第一批被選去的這12人,幾乎都是當時曲陽最高水平的石匠,彼此多是師兄弟關(guān)系,年富力強、技藝精湛。其中楊志卿的年齡最大,時年56歲。
“這批石匠從小就學習中國傳統(tǒng)雕刻,已經(jīng)從師父那里學到單憑眼力就能雕刻的硬功夫。但中國傳統(tǒng)雕刻以圓雕為主,而此次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刻過程中以浮雕為主,需要結(jié)合中西雕刻技法,才能達到更佳的藝術(shù)效果,這些來自民間的雕刻藝人對西方雕刻技藝卻并不了解,而且他們也沒有形成較統(tǒng)一的雕刻風格,會對紀念碑浮雕的整體效果產(chǎn)生不利影響?;谝陨峡紤],這些曲陽雕刻藝人先是被安排到中央美院統(tǒng)一接受培訓。而培訓的關(guān)鍵,就是怎樣正確使用點線機。”韓振書介紹。
12人中的劉秉杰生前在接受韓振書采訪時曾回憶,到中央美院后,是雕塑名家劉開渠等親自為他們授課。授課的主要內(nèi)容是:雕塑的基本理論、正確使用點線機、如何再現(xiàn)雕塑家原創(chuàng)的意圖等。
曲陽石匠歷來是由師父口傳心授,這樣系統(tǒng)進行理論學習還是第一次。在大師們的悉心指導下,這些土生土長的曲陽民間雕刻藝人很快掌握了諸多專業(yè)雕刻理論與技巧,也學會了使用點線機等先進工具。同時,雕塑大師們還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,讓他們反復試刻。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培訓,他們終于被確定擔任紀念碑浮雕的主雕任務。
“為保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雕刻工作順利進行,在雕刻工程正式開始時,又從曲陽選調(diào)了近百名雕刻高手擔任浮雕的助雕任務,他們中的大多數(shù)承擔了月臺欄板的雕刻和安裝任務。”韓振書告訴記者,“如今,我們已經(jīng)無法調(diào)查核對出這一批石匠全部姓名,現(xiàn)有記載中包括:冉立根、劉占祥、劉玉昆、劉志豐(以上人員后來成為浮雕的骨干),劉作梅、劉志惠、高五彥、曹邦玉、劉東魁、劉東元等。”
對于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工作,后任北京建筑藝術(shù)雕塑廠廠長的李楨祥曾回憶:“曲陽石匠1953年初先后來到工地,主要負責紀念碑的浮雕工作,當然,他們也都參與了紀念碑工程的其他石料加工工作。”
紀念碑浮雕工作要求萬無一失。據(jù)韓振書介紹,雕塑家們必須先用泥塑進行雕刻工作,具體流程是:1955年下半年,根據(jù)畫稿完成二分之一大小的泥塑定稿;1956年春做與石刻浮雕等大的泥塑放大稿,人物基本與真人等大;1957年泥塑翻制成石膏模型,曲陽石匠依石膏模型雕刻漢白玉浮雕。
那時候的天安門廣場,無論酷暑嚴寒,雨淋風刮,總能看到一群來自曲陽的石匠們在精雕細琢。
楊二川告訴記者,爺爺楊志卿參加浮雕雕刻工作的那幾年里,基本很少回家。
“就算回來,待不了幾天就又走了。”楊二川至今還記得爺爺給他講述的發(fā)生在建筑工地上的故事:“石匠們在工地上不干別的,除了雕刻就是互相討論切磋,有時候幾乎成了‘吵架’,白天吵了晚上吵——只想把浮雕做到完美。”
事實上,不止楊志卿,每位參與雕刻工作的石匠都有一段對技藝精益求精的故事。冉景文的妻子曾這樣回憶:“他是把心沉入雕刻藝術(shù)的人,他的創(chuàng)作室在東屋,在他創(chuàng)作時連我們家人都不能進去打擾他。”
直到年逾八旬時,劉秉杰仍然難忘周總理去施工現(xiàn)場視察的那一天:那年隆冬,周總理在施工現(xiàn)場看到曲陽石匠們在冰天雪地里作業(yè)十分辛苦,當場指示指揮部領(lǐng)導在工地四周搭建起高大席棚,冬天擋風、夏天遮陽。